白露到,竹竿摇。昨天(9月12日),吴中区东山镇的村头巷尾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民们走进弄堂、爬上山坡,找到一棵棵硕果累累的银杏树和板栗树,用长长的竹竿猛地敲击枝干,拾起坠地的果实,满载而归。通过这样辛苦的“高空作业”,银杏和板栗走向市场、登上餐桌,让市民尝到时令美味。
昔日“奢侈品” 今走下坡路
在碧螺村村民许洪男家的院子里,一棵高过围墙、树龄百岁的老银杏格外引人注目。抬头仰望,银杏树树叶尚未变黄,枝头却已缀满了青色果实。虽然已经75岁了,许洪男的臂膀依然强健有力,他拿着超过4米的竹竿,一次又一次地击打银杏树的枝干,一颗颗果实伴着树叶落下,铺满了整个小院。
银杏俗称白果,今年东山全镇总产量将近300吨。许洪男介绍,树上掉下来的银杏离平常吃的白果还很远,还需经过捣、浸泡、出皮、淘洗、晒干等多道工序才能走上餐桌。其中出皮等步骤还需要配戴手套,以免手部被银杏果外种皮中的银杏酸腐蚀,可谓是“粒粒皆辛苦”。
银杏质量的好坏,主要由果实中的黄酮含量决定。东山银杏壳薄、浆足、仁满、个大,颜色碧绿透黄、口感微苦糯香,黄酮含量高,属全国质量最上乘的品种,素有“大佛手”之誉。“在以前,白果可是‘奢侈品’美食,我清楚记得,1985年一颗白果比一斤米还贵。”东山镇果品协会会长宋甫林回忆,彼时东山银杏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大部分用于出口,自己1个月的工资收入都买不到1斤银杏,东山本地人想尝鲜,也只能看看树顶有无采收遗漏的果实。
东山银杏也被人喊作“公孙树”,即爷爷种树、孙子摘果,一般要历经40年的栽种。相比这些原生银杏,嫁接银杏结果只需5年。因此,上世纪90年代后,银杏的高售价和好销路也吸引了各地大规模种植。到2000年前后,全国嫁接银杏的种植面积约500万亩,进一步压降了东山原生银杏的生存空间,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开始走下坡路,目前全镇种植面积仅剩约1300亩。“10年前,东山百年以上的老银杏树有16000多棵,去年仅剩一半不到,令人惋惜。”宋甫林说。
“吃白果一次不可超过7颗。”很多老苏州人,都记得这一句长辈的叮嘱。记者了解到,这一说法有科学道理,因为银杏果实中的芯,也就是胚珠,含有微量毒性,因此不可过量食用。为了稳定收购价格、提高村民种植保护银杏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银杏附加值,东山镇果品协会正在加紧开发新品休闲冻干银杏,摘除了果实胚珠,并调配了椒盐、抹茶、麻辣和原味等四种口味,最大程度保留营养的同时,让白果产品能够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毛栗子”好吃却难摘
在碧螺村深处的山里,村民周爱新扛着竹竿,钻进密林,在自家的板栗树下开始忙活起来。“当心被栗子砸到,别看重量不大,但外面的刺很硬,一砸头上就是一个大包。”周爱新刚说完,一颗颗“毛栗子”在竹竿的大力敲击下,直奔记者而来,然后“噗”的一声,重重砸在地面上。一旁的同行避之不及、不幸中招,被“毛栗子”擦中手背,不一会儿就透出一片血痕。
“敲一棵树花一个小时,但要收集四处滚落的果实却要费上大半天。”周爱新用剪刀剪开遍布小刺的青色外壳,里面就是红棕色的板栗果实,再用手剥开硬壳,淡黄色的果肉呼之欲出。
“毛栗子”硬核的外表下,却有着软糯且营养丰富的内心。它含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B1、B2等,具有补肾、强筋骨、益脾胃、止泻等多种功能,素有“蛋黄板栗”的美称。
东山素有“干枣湿栗”的说法。今夏充沛的雨水和秋后适宜的温度,预示着板栗即将迎来丰收大年。目前,东山镇板栗种植面积达1660亩,主要分布在碧螺、双湾、杨湾、陆巷等山区村,预计今年产量将达70吨以上,市场零售价每斤10元左右。
在爱吃又会吃的东山人看来,板栗是肉类的“黄金搭档”——他们会将板栗入菜,与生态鸡肉或猪肉同烧,简单地烹制后,板栗软糯鲜香,肉块嫩滑爽口,整道菜色泽明亮、口感丰富,是一道充满了东山风味的特色菜。10月1日后,东山人还会采收“白毛栗”,这类野生品种含水率低、耐久藏,可贮存至春节,适合风干后生吃。(本报记者 陆宇其 瞿毅诚)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