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们”终于迎来了开学,但是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最近却出现了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无故发脾气等情况,专家表示,这些孩子们可能患上了“开学综合征”。
不想上学、心神不宁、爱发脾气
这些情绪都是“开学综合征”
“前几天去学校报到回来后,我总是容易烦躁、心神不宁,还提不起精神,甚至晚上都睡不好。”这两天,初一新生唐同学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姑苏区双塔街道锦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区医生徐玉芝讲述自己的苦恼。徐玉芝询问了唐同学的病史情况,结合其焦虑、抑郁的症状,诊断其为典型的“开学综合征”的表现。
这两天,家住姑苏区的王女士也很苦恼。一个暑假过后,她即将升大班的孩子,对上幼儿园表现出了明显的排斥,每天的口头禅就是“我不想去幼儿园!”她向姑苏区妇幼保健所儿保科医务人员讲述了孩子的情况后,得知这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开学综合征”。
近日,吴中区心理援助热线也接到一名家长求助:“快开学了,每天很晚才起床,起来就拿着手机玩,一说他就发脾气,还总是讲身体出现了各种不舒服……”心理咨询师通过了解后得知,这名孩子暑期作业没有完成,在班级里跟同学的关系也较为紧张。心理咨询师评估后认为,可能是开学这个事件让孩子产生了心理压力,是典型的“开学综合征”表现。
浩浩是东山镇的一名初一新生,他的妈妈告诉吴中区中医医院医生,孩子这两天出现了明显的失眠和紧张情绪。中医科负责人王伟平一方面针对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疏导,另一方面运用中医保健知识,对其进行安神调理等健康指导。
“开学综合征”是一种情绪外化表现,它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之始,孩子们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姑苏区妇幼保健所儿保科科长杨琳介绍,“开学综合征”可能会带来行为、生理、心理的多种表现,比如孩子拒绝去上学,在学校迟到早退、坐不住、发脾气,也可能睡不实、困倦、没精神、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或者记忆力及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等。
其为心理上的应激反应
症状重、时间长会影响身体健康
吴中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冯奕介绍,“开学综合征”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当我们从适应许久的假期生活切换到新的环境时,身体和心理会自动地对新环境产生一种警觉,并可能出现诸如焦虑、紧张、烦躁等不适感觉,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反应。
冯奕介绍,“开学综合征”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不过,经过学校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孩子的自主调节后,多数孩子的相关症状会逐渐消失,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症状较重或症状持续存在,可能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或者发展为躯体形式障碍、适应障碍、长期焦虑等。冯奕建议家长,当孩子症状较重或者症状持续得不到缓解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此外,吴中区中医医院公共卫生科副科长沈佳艳提醒家长,漫长的暑假后,一些孩子仍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学期,开学前后这段时间里,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各种不舒服”,及时调节好状态迎接新学期。
家长应多做正面引导
专家送上新学期平稳过渡指南
“想要从容应对‘开学综合征’需要孩子和家长互相配合。”徐玉芝建议家长不必过度紧张,以免将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传递给孩子,而应通过正面引导,尽快将孩子的状态从“假期模式”调整为“学习模式”,从而做好新学期的平稳过渡。
首先,家长可以提前与孩子沟通,通过鼓励和暗示,肯定孩子上一学期的表现,鼓励孩子在新的学期取得更大进步,从而帮助孩子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其次,积极帮助孩子调整生活作息和行为习惯,指导孩子按时起床、吃饭、睡觉,准备学习用品、打扫自己的房间,增强孩子的行动力,帮助孩子提前进入正常的校园状态和轨道;再次,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关注,针对孩子表达出的抗拒情绪,进行耐心询问及倾听,反复疏导及鼓励,可以与孩子共同回忆学校的生活情景,唤起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向往;此外,家长还应督促并陪伴孩子,每天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跑步、做操、打球、游泳、跳绳、跳远等,这样一来,孩子身心便充满力量,就能以积极的状态迎接新学期的生活与学习。
沈佳艳则从中医角度,为孩子送上“新学期平稳过渡指南”。学生应规律作息,做到“睡眠有时”,以防伤胆气,致使供血不足;应药食同源,饮食有节,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增加果蔬摄入量,吃热吃软吃少吃好,忌吃冷吃硬吃多,也可以帮孩子提供一些健脑、安神、保护视力的食物;应减上增下,秋冻有法,开学季正处于炎热和寒冷的交界期,“阳气减而未弱,阴气生而未盛”,对于孩子来说,更要讲究“秋冻有法”,遵循“减上增下”的原则,注意腿和脚的保暖,上衣可以穿薄一点,用以适应温度的变化,增强身体素质,天气转凉之后,要注意腹部、脚踝和颈椎这三个部位不能受凉;应舒缓神气,杜绝焦虑,学生们一下子回归到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会使得平稳的精、气、神突然失衡,为此孩子们应在家长的引导下,先从调整生活方式做起,将精神和能量的运行速度缓和下来,卸掉内心的压力,逐渐适应校园的学习节奏。(记者 李静)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