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新闻 > 正文

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苏州新政出台

文章来源:苏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9-05 14:40:27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2030年未来产业总产值破5000亿

苏州市出台相关新政,聚焦前沿新材料等8个重点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孕育未来产业的基础,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质量、结构、速度和效益具有深刻影响。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和技术积累,苏州市已具备抢抓未来产业的先机和能力,8个重点领域为: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

9月1日,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前瞻谋划、培育发展苏州的未来产业,以此提升城市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紧扣科技创新,做大未来产业总产值

近年来,苏州市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汇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稳居全国前列。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

《工作意见》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企业培育,强化区域协作和人才培养,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全力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有效衔接、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新格局。

《工作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市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有效衔接,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到2035年,全市形成1到2个领跑全国的千亿级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入”未来产业八大领域

苏州市结合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依托光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创新药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

全市将加快推动第三代半导体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3D打印及粉末冶金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进程;重点开发制造应用于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光医学、光显示等领域的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开展类脑智能、新型显示、虚拟数字人、沉浸式人机交互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深化工业元宇宙、消费元宇宙、教育元宇宙、医疗元宇宙、治理元宇宙等场景深度应用;重点突破低成本高效绿氢制备、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能储输、加氢站建设运维、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其核心材料等产业链重点、难点环节;围绕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数字征信、金融大数据、金融制造业等领域集聚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培育壮大数字金融产业新增长点;在基因组学新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基因细胞治疗等领域重点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全基因组合成物、细胞治疗等细分赛道,培育相关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上下游产业;围绕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国产大飞机、无人机等重大工程,着力突破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开展高性能量子计算机、超导量子芯片、量子—电子协同算力网产业化探索,搭建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强化图形化编程和量子任务管理,推广量子计算算力服务,打造量子计算产业体系。

全市统筹空间布局,各县级市(区)立足自身优势,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聚焦产业主攻方向,每年根据技术进步和实际情况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进行动态评估和优化调整。

未来产业的“五大行动”全面展开

全市实施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五大行动”,包括优势产业“强基行动”、关键技术“攻坚行动”、创新主体“引培行动”、发展空间“优化行动”和生态伙伴“共建行动”。

记者从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获悉,全市依托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市级层面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市区协同、部门联动,明确推进举措,落实各项任务,统筹区域布局和要素保障,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

在资金支持方面,全市探索建立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共同支持的投入机制,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为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提供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到2030年,全市加强技术与产业联动,培育10家以上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应用”全链式布局;引育20家以上未来产业链主企业,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优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各类企业融通发展;完善未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10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加快推动未来产业技术转化,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初步成形;推出100个以上核心产品,打造100个以上应用场景,构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苏报记者 张帅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