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记者 熊曙光 杜玉婷)10月25日,住建部在苏州召开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会,北京、福州、青岛、扬州、景德镇以及苏州的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当地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
就东道主苏州而言,注重系统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和肌理,积极推进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积极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新模式;此外还十分注重融入和改善群众生活,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连日来,记者参观了古城多处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到苏州在探索古城保护方面的路径,感受到古城保护的“苏州经验”,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古城、爱上古城。
深秋,伴随着一阵欢声笑语,游客鱼贯而入,昭庆寺在晨光熹微中醒来。
位于大儒巷38号的昭庆寺始建于元天历年间(1328年),2005年启动全面修缮,采用香山帮技艺,恢复了它原有的肌理和空间结构。如今,它有了新的名字——苏州平江文化中心和群众文化阵地。
走进昭庆寺,低沉、悠扬的古琴声从古色古香的宅院厅堂传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刺绣绢宫扇、太湖窑、木板年画、仿古铜器......“鸿儒书房”内的非遗展示,让人仿佛重回明代的苏派书房,而手持绢宫扇,低眉看书的汉服女子再现了明代仕女图里读书的场景。
焕颜新生的老宅,成为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隽永、品悟匠人工艺精华的姑苏文化新地标,这处三进三出的古建老宅再次高朋满座,言笑晏晏。
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以大儒巷38号为代表的兼具“高颜值”和“烟火气”的古城公共文化空间,是姑苏区对古建活化利用的新范例,向每一位来者最大程度释放着古城的热情与善意,让古城“文化高地、旅游胜地、消费福地”变得触手可及。
大儒巷所在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是成熟的网红打卡点。而在古城西侧的32号街坊,或将成为下一个网红聚集地。
苏州老宅里拥有“光前裕后”砖雕门额的仅有两处,一处位于观前街的光裕书场,由吴湖帆题写;另一处则位于剪金桥巷54号的查宅,由李鸿章题写。
老宅主人查嘉麟说,“我的祖辈曾是李鸿章部下,获赠其亲笔写的‘光前裕后’四个字,至今还镶嵌在门头上。”
查嘉麟介绍,他自己出生在上海,一岁时来到苏州祖宅至今,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尽管小辈多次劝说他搬出去住,都被他婉拒。
“出门就能遇到老乡邻,抬头就是老建筑,我对老城区有情怀,就是要住在这里。”查嘉麟说,别看现在院子里有模有样,但在几年前老宅年久失修,木门蚁蛀、花窗蒙尘,昔日的精致早不见了踪影。
2018年,查嘉麟投入大量心血,在属地街道和实施单位的帮助下修缮一新。老宅更新也迎来了新业态,民宿、酒吧也应邀进驻。
近几年,查宅设立“清凉驿站”,举办“巷有新声”音乐展演等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并回到古城,体验传统文化。这也带动了片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更新改造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32号街坊改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查嘉麟在朋友圈中分享着喜悦,“地块改造急先锋,余昌无由新聚丰。挑灯夜战抢分秒,剪金桥巷第一功!”
充分进行市场运作、多方参与,赋予老宅新功能,查宅所在的32号街坊,提炼形成了古城保护、利用、发展三位一体的“姑苏模式”,也是苏州古城保护更新的一个缩影。
苏州在历史文化保护路径创新有三个方面的探索,其中一个就是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实施“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
曾经破败不堪的老宅,在多方的努力下恢复了勃勃生机,这让生性乐观的查嘉麟更加开朗:
“老宅子有韵味,但我不想一人独享,我想让更多人走进古宅、了解古宅。”
或许这就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人民群众共享古城保护发展成果,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很有福气!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