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新闻 > 正文

苏州工业园区让创新源泉竞相涌动

文章来源:苏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9-03 09:12:05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在勇攀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征途上,苏州工业园区让创新源泉竞相涌动——

为一流创新园区注入不竭动力

  苏州工业园区有一个产业盛会时间表:夏天的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秋天的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冬天的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

  产业前沿技术成果轮番登台,创新资源在这里汇聚裂变,既是展示也是机遇。

  时间轮转,不变的是这里涌动的创新热潮。

  目前,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100多个,省市区三级总部企业近200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89家、上市企业63家;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截至2022年年底,园区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51万人,累计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21人。

  数据可见,园区始终围绕平台载体建设、创新主体汇聚和高端人才引进做文章。如今,肩负着建设一流创新园区的重担,园区将为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夯地基”、加快打造创新主体矩阵“立骨架”、引育全球科创人才“丰羽翼”,不断向科技创新高地攀登。

  彰显国家战略优势

  三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不断“上新”

  连日来,备受瞩目的桑田科学岛喜讯频传。

  落户这里的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项目均在10个工作日内就拿到了多个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作为创新策源地的桑田科学岛,园区三大新兴产业在这里日异月更。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园区自2006年起就重点规划、引导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如今,这三大新兴产业都有着“国字号”的优势。

  2021年,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同在这一年,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批复,园区作为核心区,布局了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集聚了一批技术供给示范企业,形成了一批示范应用场景。

  三大国家级平台的落户,为这片创新之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新的科技创新矩阵。

  随着核心技术攻关、公共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孵化、应用场景开放、创新生态营造等领域实现一系列突破,园区的创新浓度得到持续提升:

  ——围绕生物药重点核心领域,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设立专项研发资金,牵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已梳理并形成了核酸药物、细胞疗法等一批“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汇聚了一批优势企业和机构,攻关“卡脖子”问题。

  ——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园区围绕MEMS、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持续加大产业链、创新链布局,集聚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等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建设了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以国内首条市场化、全开放的MEMS中试量产平台为代表,打造了完善的微纳加工、测试分析平台体系。

  ——作为苏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园区明确了要在技术应用示范、政策试验、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综合性、多样化的先行先试。两年来,试验区加速推动科研平台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获批,IT+BT融合创新中心投用,入驻19个重点项目。

  如今,以打造“一流创新园区”为目标,园区将全力服务保障“一区两中心”、姑苏实验室、桑田科学岛、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提升科学规律发现能力、技术发明创造能力、创新产业开拓能力、创新理念实践能力,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实现更多突破。

  完善分层培育链条

  为创新主体提供“阳光雨露”

  如果说国家战略平台力量是金字塔塔尖,那么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构成了金字塔底座。

  企业是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的“晴雨表”。园区全力打造适合各类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的“土壤”“阳光”“雨露”,在创新主体梯队的培育上,园区发力早、路径多、服务优。

  2018年,园区就启动了瞪羚、独角兽培育工程,在国内率先出台独角兽企业等“新物种”培育奖励政策,逐步探索和深化新物种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2020年,园区完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到上市企业”的分层培育链条。2022年,园区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新物种进化营”,将培育触角向前延伸,进一步挖掘有潜力成长为“新物种”的早期企业,培养瞪羚、独角兽“后备军”队伍。

  记者了解到,园区目前拥有5家独角兽企业、4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占全省30%以上。

  在扶持路径上,园区多方面发力,一方面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建设东沙湖基金小镇,入驻基金规模超3600亿元;推出“科技贷”“园科贷”“扎根贷”“知识贷”“苏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为全生命周期企业“输血”。

  另一方面,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规划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阳澄湖南岸创新城,打造桑田科学岛、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上市企业产业园等产业园区。

  同时,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致力于让资源对接更畅通、办事环节更精简、运营成本再缩减、后勤服务再升级,“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成为市场主体对园区的共识。

  为加快打造创新主体矩阵“立骨架”。园区将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健全升级人才制度

  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

  园区求才若渴,经过多年的招引经营,这片热土正成为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2007年,园区就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抓手,聚力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以高能级平台在全球范围引聚帅才型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十几年过去了,园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制度,迭代升级“金鸡湖人才计划”,建立“领军登峰”“企业撷英”“青春园区”三个层次支持系统,打造开放政策体系。

  三个层次的人才支持计划为“高精尖”人才搭建了攀登事业高峰的平台,激发企业自主引才育才的活力,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构筑了面向未来的人才竞争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表”在产业,“里”在人才。

  一直以来,园区积极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耦合裂变,聚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

  不久前,园区率先在全省开展数字经济工程(集成电路)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健全产业人才评价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激发专业人才活力,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为完备集成电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园区已集聚了2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近2700人,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围绕建立产业人才开发体系,园区开展了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摸清人才“家底”,动态更新产业细分领域人才图谱及人才数据库,建立“一份需求预测、一张人才图谱、一套专属服务”的产业人才开发体系。

  打造“一流创新园区”,要以引育全球科创人才“丰羽翼”。未来,园区将深入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金鸡归巢计划”,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海外人才定向联系、柔性引进机制,集聚一批“高精尖缺”战略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初秋的园区水波不兴,但孕育着澎湃的动能,将为园区建设一流创新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驻园区记者 肖瑶)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