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平江街道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努力打造创新潮涌的平江文化“盛景”——
文化氤氲让生活飘香
苏州是历史上拥有古籍文献最多、古籍版本贡献最大的城市之一,苏州的晒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日,姑苏区第十五届“平江晒书节”正式开幕。“平江晒书节”从2009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已成为苏城百姓逛书市、淘好书、会书友的最佳契机。主办方姑苏区平江街道依托辖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保护与挖掘并重,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城市精神的凸显和承载,不断充实、丰富、完善、活化传统文化与非遗内涵,并将“文化+”作为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实现路径,为城市发展提供续航动力。
苏州市政协委员、平江街道党工委书记袁硕旻表示,平江街道将始终把古城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挖掘、保护、延续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文化基因”;同时,加快构建创意引领、创新融合、创造力强的文化产业体系,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创人才集聚地和文旅融合示范地,激活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努力打造创新潮涌的平江文化“盛景”。
“节庆IP”火了:塑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晒书”是苏州一项传统习俗。每年六月前后,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节。待连绵的梅雨过去,逢到好天气,“老苏州”就会翻箱倒柜,将衣服用品等搬到阳光下照晒消毒,防止虫蛀、霉烂。苏州多书香门第,家中收藏书籍、字画。民间习俗认为,农历六月初六晒书画,防虫蛀、防腐蚀效果尤著,因此俗称为“晒书”。《世说新语》中也有相关“晒书”记载。渐渐地,晒书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便有了“晒书节”。
5月26日,第十五届“平江晒书节”如约而至。现场,仅指甲盖大小的明清袖珍线装书、写有三万字的清代“万字衣”、印有全国70家藏书楼印章的清代印谱、邀请大众现场体验碑刻拓印……出挑的创意和赏心悦目的展览,让古籍以独特的方式走近大众、融入百姓生活。在“典籍里的姑苏”专家分享会上,五位学术大咖围绕苏州街巷里的藏书文化进行深度解析,主办方还特地邀请文史界的政协委员现场参与,与业界大咖面对面交流探讨,为古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启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文字的记录与典籍的传播。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近距离感受故纸堆里的传统文化。”79岁的参观者葛路说。
“截至目前,我们成功举办了十五届‘平江晒书节’和八届‘姑苏·冬至大如年民俗文化节’,还将传统文化蕴含在全年的一个个重要节点当中,强势打造‘节庆IP’,推广古城的传统文化。”在平江街道办事处主任潘家栋看来,节庆具有周期性、聚集性和仪式性三大特点。街道辖区兼具文化底蕴和商业基因,在大众更愿意为文化和情感买单的当下,通过“节庆造势”的手段,能够进一步整合辖区文旅和商贸资源,塑造更为立体、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就独有的高辨识度和强吸引力,为传播传统文化拓宽新的思路。
传统工艺“活”了:彰显古城文化特色优势
这几天,摆在桌案上的缂丝台屏《春日山水》被女演员李小冉和李一桐“带火”了。《春日山水》出自苏州匠人之手,通过缂丝手法,生动再现了古时的春景山水图,让人沉浸式感受彼时的山花烂漫和春意盎然,“刻画”了一幅精美的江南画卷。
陈文是平江街道辖区祯彩堂工艺社的创始人,也是《春日山水》的创作者。伴随电视剧《正好遇见你》热播,祯彩堂的缂丝一下子火了起来。在剧中主人公的带领下,祯彩堂的缂丝花鸟、缂丝宫扇、缂丝《岁朝图》和台屏《春日山水》通过镜头成功“出圈”,也让缂丝这门古老的手艺一夜之间登上热搜。
一台古老的木机、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别看工具古朴,缂丝的工艺其实极为复杂,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据陈文介绍,作为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缂丝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作品,蕴含吴文化清丽温婉的地域风格,通过影视剧的传播力度,能够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缂丝的精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爱上缂丝,爱上传统文化,购买缂丝手包、缂丝团扇和缂丝香包的人比比皆是,私人定制客户也越来越多。”陈文充满欣喜地说。
非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活着”的城市记忆,它连接历史和未来,更融合经典与时尚。平江街道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辖区非遗品种(项目)共8大类51个,其中世界级非遗项目2个,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项目6个,市、区级保护项目37个。为了生动展现非遗“家底”,平江街道特别编制《平江非遗文化旅游手册》,囊括乔麦版画工作室、祯彩堂工艺社、苏州市苏扇博物馆、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吴氏剪(刻)纸工作室、祥韵象牙雕等非遗推广机构、工作室,涵盖“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景区”“非遗+文创”四大门类,打造短途非遗“一日游”、慵懒非遗“周末游”、三天深度“研学游”线路,彰显辖区文化特色和优势,助力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生活。
据平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朱留军介绍,街道还大力推进非遗进社区活动,通过缂丝、刺绣、剪纸等非遗传承人对历史的讲解,让居民感受非遗的价值与魅力,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非遗培育、活化、传承,结合VR科技与观前街、平江路等辖区商业载体,真正让非遗和城市完美融合。
“文化+”热了: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硬核”
如果说文化事业是古城的温度,那文化产业就是古城未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从热销全网的“云边铺”故宫文创,到火爆天猫旗舰店、抖音店铺的“荷言旗袍”;从沉浸式感官体验剧《声入姑苏·平江》,到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景区打通线上线下资源的“云游驿站”……古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正在扮靓每个人的生活。一家家文化企业的异军突起,更是不断壮大着古城的对外传播力量。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这里不仅仅是游客来看一下、景点打卡一下的旅游目的地,更应该是品质生活的居住地和文化产业的集聚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中特别谈到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近年来,姑苏区在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商贸、商务、旅游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这些都为古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天然的最佳空间。小桥流水、粉砖黛瓦、吴侬软语也应运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用足古城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古城复兴、走向世界的关键之举。平江街道辖区内共有40家规上文化企业,涵盖影视音像、出版传媒、文创设计、工艺美术、园区管理多个类型,集聚了一批“文化+创意”“文化+设计”“文化+数字”的优质企业。街道充分发挥载体和自然资源要素,配套贴心的政务服务优势,全力打响“平江文创人才SOHO”品牌,为文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交流方向,打造文化汇聚的“强磁场”,形成文创人才的“集聚地”,实现了在融合中优化结构、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平江街道将“数字赋能”作为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实现路径,围绕数字创意和高技术服务两大重点创新集群,重点升级打造了金浦·视界1956等特色数字集聚产业园区,未来红蚂蚁艺术街区、苏鲲产业园、中张家巷27号拾方·百悦里也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同时,上久楷非遗宋锦国潮体验馆正在积极打造特色文化载体,将联动德必姑苏WE’等成熟文产集聚示范园区,大力助推创意设计类等产业发展,向“创意”要“创益”,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硬核”。
□苏报记者 王可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