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新闻 > 正文

名校名城共携手,深度融合结硕果!

文章来源:苏州高新区发布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4-04 16:20:52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南大苏州校区即将于2023年6月正式启用,多个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将来到新校区就读,此前,校方邀请学生代表提前来到新校区探营时就有学生发出如此感叹:

  “我当初报考南大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方面是向往这所百年名校,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能来到苏州读书,并准备投入高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大潮!”

  苏州校区既是“南大的苏州校区”,也是“苏州的南京大学”。在南大苏州校区筹建过程中,高新区围绕苏州市委关于“高新区要全面推进太湖科学城建设、引领环太湖科创圈发展,推动形成全市创新发展新格局”的重大要求,促进南大与苏州市双向奔赴,强强联合,融合发展。

  在过去的合作中已经有一批优秀的、成熟的校地融合成果——

  创新设置四大学院五大研究院

  南大苏州校区面向数字经济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要,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五大学科群,在2022年6月首批揭牌成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大新型学院,以及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绿色化学与工程研究院、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全球人文研究院五大新型研究院。

  苏州校区2022年圆满完成了首届招生工作。苏州校区与南京校区学生享有同一院校代码、同为大类招生、同步分流机制、同享培养资源、同样毕业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各校区资源共建共享。苏州校区首批学生正在南大鼓楼校区接受为期一年的“寻根式”教育,今年下半年就要搬到苏州校区就读。

  推进南大技术落户苏州

  去年,南大和苏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产业创新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了南大和苏州市在产业创新集群上的战略合作关系。

  南大校长助理索文斌介绍,苏州历来是南大技术成果重要的输出地。近年来,格里德传感技术、祥中科技、昱浩医疗等一批南大系校友企业落户高新区,毗邻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前不久,苏州市、高新区还组织200家企业进南大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意向合作超50项。

  前瞻布局重大创新平台

  推动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落地。

  中移南大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狮山量子计算与量子探测前沿实验室、先进传感与成像技术产业研究院、碳达峰与碳中和综合研究平台启动建设。

  推进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建设,集聚和培养各级领军人才97人次,吸引和孵化科技企业超100家,产学研合作达230项。

  位于太湖光子科技园的南大创新创业中心已建成启用,面积2万平方米,50余位南大老师入驻,加快引进、培养各类高端项目。

  大力引进南大校友创新资源

  高新区围绕高端医疗器械等五大产业创新集群,依托南大全球校友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落地各类南大校友项目182个。

  设立总规模10亿元创业基金,推动南大校友优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在未来的合作中将深度融合苏州以及高新区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围绕产业布局学科

  日前,南大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发布信息,启动现代药学与工程研究院、考古文博与中华文明研究院、全球知识产权研究院、空间地球科学研究院4个新型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高端控制与智能运维研发中心、视觉计算与智能感知研究中心3个高端研究机构正式揭牌。

  这些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的建设,紧密围绕苏州市、高新区的产业创新集群布局,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也将培养一大批苏州产业发展亟需的创新人才。

  加强校企融合发展

  按照规划,南大将通过校企融合发展,使高校真正成为企业的高参,在企业发展方向、产品研发方向、技术问题解决等多领域发挥高校的作用;将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南大发展,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招生就业等领域充分体现企业的参与。同时,南大苏州校区的仪器共享平台也将向企业开放。

  索文斌表示,苏州始终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苏州高新区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与南大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南大苏州校区是一个开放的校区,将做到平台既在校内,也在产业一线,努力解决产业前沿问题,让南大的平台为苏州市、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引擎。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