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州专稿 文/卢奕 丁瑜天】
初秋时节,奔腾不息的长江太仓段,吊塔林立,彩旗猎猎,车穿如流,货物如山,千舟竞发;与600年前那支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起锚、归航时的繁华和热闹,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你瞬间看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全国排名第8)、铁水联运的“黄钟大吕”,原来如是。
全国“最美家乡河”七浦塘,早已被全部绿化成林的38公里岸线,恍若黄金带上镶着的绿宝石,为这里的生民带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济带腹地内,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集群,则开启了港城的新赛道,谋划着未来超百亿元的新增长极。
穿梭的车流、涌动的人潮……真真切切地告诉你,曾经的滩涂和不毛之地,仿佛只留在了时间的洪流中。
然,叩开滚滚长江奔涌的时间轴,循着太仓港区十余年的生长足迹,你会看到:昨天的太仓港“战天斗地”的生生不息和让人乍舌的“太仓港速度”;今天“三十而立”的太仓港,彰显出的成熟与睿智。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临港产业为圆心,画出“港、产、城”融为一体的同心圆,并努力向长江天际奋力生长。那些你看见的,看不见的,目之所及,就是诗和远方。
从物流到“物贸”
老总们“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多了
上午10点,在港口走上一圈,除了烈日的炙烤,你绝对会被这里的繁忙所震撼。
每天2万左右标箱从太仓港进出。年进出货物2.43亿吨、进出船舶超12万艘次、进出集卡车超100万车次、进出境人员超7万人次,从太仓港走货的国内外贸企业超过4000家,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2021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03.8万标箱,同比增长35%,排名跃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5位。今年上半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77.4万标箱,同比增长15.3%,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深入港口腹地,你更会发现原来这里的物流园已经初具规模,港区也正在谋划着从物流到“物贸”的转型。
“几年前项目奠基时,我来过这里。这里以前都没有地方吃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唯一的一家烤肉店了。”似鸟(太仓)商贸物流有限公司华东物流中心负责人陆启元,据说是港区里“元老级”的物贸企业代表了,2018年刚来到港区时,周边的物贸企业屈指可数,更别提商业配套了。
”没想到,三年后项目一期竣工,我再次来到这里时,已是另一番景象。”陆启元回忆说。
NITORI(似鸟)是日本著名的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企业,集贸易、策划开发、物流、制造、广告宣传、设施管理和销售等功能于一身。
截至2021年末,NITORI在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美国已拥有700多家店铺,2022年度计划也将在东南亚地区进一步拓展业务。与日本的NITORI一样,采用制造物流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这里天然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常常是不少企业前来落户的考量因素。尤其是运输成本能够大幅下降。
一组数据足以佐证:一个标准集装箱,相比通过货车从苏州高新区运输到洋山港装船出海,从太仓港装船,再转运至洋山港,运输成本可以节省200元。如果直接从太仓港装船出海,运输成本可以节省400元左右。7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中,188万来自苏州地区,能够直接为外贸企业节省近5.6亿元的集装箱物流成本。
空闲的时候,陆启元也会绕着周边的步道,骑行或是跑步。经常会遇到业内的一些"大咖",用他自己的话则是:这几年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多!
管理70000个库存单位,每小时可处理19000双鞋子,使工作人员触摸商品的次数减少50%......位于太仓港区的斯凯奇中国物流中心一号库里,一条条自动化分拣线、发货流水线同时作业,300亩物流中心里,只有50多名工人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当真是妥妥的“无人工厂”。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目前,投入运营的仅仅是投资超过12亿元的斯凯奇中国物流中心一期。“我们二期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将会因地制宜、规划设计更多符合场景的物流模式和解决方案。”斯凯奇华东物流中心负责人张毅说。
事实上,目前,港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高级润滑油生产基地。从简单仓储到现代物流,从单纯物流到物流贸易,从交易量到税收量,物贸经济跨过千亿级大关。
“十四五”的蓝图上,也为太仓港物贸产业发展设计了新定位。
未来,港区将紧紧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托港口开放优势,大力发展离岸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在RCEP框架下,积极拓展与日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以苏州产业发展为依托,针对性吸引适合苏州企业发展的航运、仓储、物流及相关贸易服务企业到苏州扎根,加快在临港地区形成一批特色物流产业集聚区,将太仓港物流通道打造成为“物贸街道”,促进苏州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核心城市。
在太仓港“十四五”的总体目标中,到202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10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苏货苏运”占本地货总量达60%。
坚守小饭馆8年的老板娘
有了幸福的模样
中午饭点,港区龙江路上,一家不怎么醒目的小餐馆里,迎来送往,人声鼎沸。
8年前,这家名叫凯旭烧烤的小餐馆,就是方圆十几公里的“香饽饽”。每到饭点,周遭的人就会来此处觅食。它的火热程度,从陆启元那里便可以窥见一二:“以前,大家都往她家跑,现在虽然生意也很火爆,但是明显的,她的竞争对手多了。”
老板娘江辉,操一口地道的东北腔,尤其热情。8年前,她从老家黑龙江来到太仓做餐饮店。从一片不毛之地到如今的工厂林立,她亲眼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前,从我家店门口路过的汽车一天不超过20辆。现在,路上的大车、小车络绎不绝,周边的工厂也不断新建、更新。”江辉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告诉我们,“你别看现在路上没啥人,一到晚上,就不知道从哪里都冒出来了。很多人都在周边买了房,房价1万出头,不贵”,说着还捂嘴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我这生意,在如今这么激烈的竞争中能这么红火,靠的可就是咱正宗的原料和真诚的服务。”江辉说,“回头客很多,也和客人们处成了朋友,港区已经是我第二个家了。”
近年来,周边产业转型和升级,不少小散乱污的企业都已经逐渐腾退,“港区规划‘一核一廊二园三纵三横’的生态体系,我有空了也会去周边的七浦塘公园散散步,跟老友唠会嗑”。
七浦塘生态公园位于港区生态系统的中心位置,横穿港城中心区,串联商业、商务、综合区与两侧的居住区,是港城东西向的生态廊道与中央绿轴,有着优良的自然景观资源。
“这两年,‘港产城’融合在加快推进过程中,七浦塘生态公园作为其中一个重点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近四分之三,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江辉的小确幸也在港区规划建设局规划科科长张劼那里得到了佐证。
张劼告诉看苏州记者,该工程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完整保留了原有的河堤、水杉林、湿地水系等生态基质。构建低碳持续的生态绿廊,营造群落稳定、生态链平衡的生态系统。通过林荫道和带状公共绿地的设置,实现城区与户外空间的互融。通过活力水岸,实现人与水、水与城的互动。
发挥余热的拓荒牛
一年50余场讲座 初心不改
见到太仓港区党工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副主任邢高前时,已是下午3点。顶着40度的高温,古稀之年的他愣是骑着小电驴,走了十几公里,来到我们的约定地点——太仓港区管委会旧址。
眼前79岁高龄的他,头发已经花白,双目依旧有神,言谈举止间,一股干事创业的激情扑面而来。
退休之后的他,参加了太仓市委宣讲团,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太仓港的故事传递开去。一年55场巡回演讲,怕是当真不给自己留一丁点个人空间了。
伴随一沓沓泛黄的旧资料、一本本塑封完整的旧照片被一一打开,这条黄金水岸的前世今生渐次展开。
万年前,太仓港还是一片浅海。直到元代,娄江从太仓奔流入海,娄江下游浏家港即形成了港外即大海、可容万斛之舟的景象,天然良港就此形成。
她曾是元代海运漕粮的重要基地,实现了“南粮北运”;她是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写下了世界航海史的辉煌篇章,浏家港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她曾是清代近海枢纽港和著名渔港,万商云集,店铺林立。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沿海开发战略和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太仓作出了开发建设太仓港的重大决策。
1992年6月,正式成立浏家港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吹响了开发建设太仓港的号角。自古创业多艰难,通过紧锣密鼓地动员、组织,资金、人才等要素迅速向港口集聚,太仓港建设蹄疾步稳。
万事开头难,创业尤是。太仓港第一个万吨级码头从落地到建设,可谓一波三折。
“整整五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外,虽然有来自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压力,但内心是火热的,我们一个个去面对、去解决。”邢高前回忆说,当年太仓县年财政收入仅2亿元,建设万吨级码头面临的亿万级资金,便是最大的难题。
邢高前调侃,午夜梦回时,自己还在到处向别人游说、借钱。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1992年9月8日,六家股东投资的港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江苏长江石化有限公司合同章程正式签订。
1992年10月28日,太仓港第一个万吨级码头——江苏长江石化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万吨级石化码头开工建设,打下了历史性第一根桩。1997年1月18日,太仓港开港典礼在长江石化码头隆重举行。自此之后,太仓港的发展开始全面加速,世界500强、央企纷至沓来。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拼搏,港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江苏长江石化,已经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液体化工码头、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4A级物流企业、中国化工百强物流企业、太仓市纳税大户。
从打下第一桩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太仓港用了15年时间;从100万标箱到400万标箱,用了9年时间,实现了快速崛起;从400万标箱到700万标箱,仅用了5年时间,创造了中国港口事业蓬勃发展的“太仓港速度”。
锚定新增长极
招商员还有“壮志”待酬
一桩桩一件件港口发展的里程碑式大事,从一张白纸到落笔完成,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开拓者的辛劳。这样的“太仓港速度”,在港区招商中心副主任汪华明看来,还得“快马加鞭”、“永不停歇”。
“每个港口都有它的发展阶段,与新加坡、上海港等超级贸易大港相比,太仓港的发展动力还有待挖掘。”汪华明直言,“所以我们现在锚定了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产业,这两大产业经过孵化培育后,有望诞生百亿元的产值,成为未来港区新的增长极。”
也许有人会说,在产业发展日行千里的今天,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产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行业,大家都在争抢这两块大蛋糕,太仓港区又凭什么?它的差异化又在哪里?
在汪华明的眼里,差异化竞争的路径已经相当明晰。
航空航天,锚定龙头,聚焦商飞;生物医药,围绕小核酸和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结合临港经济的资源优势,以龙头带动,去搅动这一池春水。
就在8月9日,刚刚落户太仓港区的民用航空领域龙头企业——星河动力航空,成功发送了谷神星一号遥三运载火箭,顺利将泰景一号01星、02星和东海一号卫星精确送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
星河动力航天聚焦低轨微小卫星发射市场,布局了智神星一号中大型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和谷神星一号轻小型火箭两型核心产品,是国内第一家、全世界第三家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火箭公司,并且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连续发射成功的民营火箭公司,率先迈入了小批量商业发射交付的阶段。
作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内的“隐形冠军”,卓阮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已经在太仓生物港“潜伏”了五年。
“卓阮研发的基底膜科技产品,是一种可降解的生物材料,用来填补体内的软组织缺损。”卓阮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赵美彪介绍,这种生物材料从猪膀胱中提取,与人类组织结构具有相似性。和普通高分子的塑料材料相比,分解过后不会残留在人体内,还能改善、修复和增强软组织。
“去年年底,我们拿到了生产许可证,研究成果终于开始向产业化方向转化,预计今年下半年的产值能达到3000多万元。”在落地孵化期间,公司获得了核心国内外专利三十余项,还积极申报了太仓科技领军人才企业。
“刚入驻时,产业园里只有4栋楼,现在入驻孵化的企业越来越多,产业链也逐渐完善。”,让赵美彪特别高兴的是,不论是自家企业,还是产业园周边的志同道合之士,这些年都实现了技术研发的从0-1,产业发展的形单影只到完善集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期待生物医药产业的新未来。”
如你所见,“十三五”期间,港区实现了“千亿制造、千亿物贸”的目标任务。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年均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保持超百亿元高强度投入。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省第一、全国第八。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排名分别提升了14位和33位。
产业能级显著跃升,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药、现代物贸产业加速布局,建成生物港、欧美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产业载体。投入10亿元实施沿江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超1万亩,“一核一廊二园三横三纵”生态系统构建成型。
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徐成华认为,太仓港区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呈现出了奋进的太仓精神和太仓港速度,并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临港产业和临港经济的产业体系,不断辐射周边。未来,太仓港区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机遇下,进一步优化临港经济结构,不断发力衍生经济带,助推产业集群建设,做好‘港产城’融合的大文章。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