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有曲 曲为昆剧 剧出百戏

2023-11-10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6年办了5届,堪称全体系的戏曲“引流”行动,戏曲百花园里群芳争秀,更迸发出一种文化的磅礴力量——

昆山有曲 曲为昆剧 剧出百戏

日前,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式演出举行,来自巴城中心小学小昆班、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等的小演员们挑起“大梁”,与前不久由业界领军人物、戏曲名家演绎的开幕式演出形成首尾呼应之势,突显出戏曲艺术薪火相传、青蓝永续的蓬勃发展活力。

时针拨回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在解放前夕却几乎奄奄一息,昆曲艺人纷纷转业改行,有些演员只能在苏州、杭州一带的乡镇以卖艺为生。

1956年春天,一出由民间国风昆苏剧团改编的《十五贯》在北京公演并大获成功,一时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当年5月18日,《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就叫《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历史总是在每个转折的重要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

从2018年开始,百戏盛典6年办了5届,实现全国348个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的“大团圆”,再一次让“看戏”成为全国热词,带动中国戏曲整体式走进新的春天。

苍龙暮

发挥“头雁”担当构建戏曲“流量池”

中国戏曲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彰显着东方美学风范,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然而2017年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显示,全国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中很多剧种陷入演员、观众、活力“三缺”的境地,危在旦夕。

600年前,昆曲从昆山“走出”,流布四方,几乎滋养了全国所有剧种,被誉为“百戏之师”。在经济发展之后,进入新时代的昆山意识到责任所在,再一次站到历史的前沿,拿出戏曲“雁阵”的“头雁”担当,在“百鸟朝凤”“百戏朝宗”的盛景中,带头绘就传统文化复兴的浩荡长卷。

2018年开始,百戏盛典的“齿轮”正式转动。各个剧种不分大小,都获得平等亮相的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经典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汇聚一方江南舞台,开启了一场传统戏曲文化的“破圈之旅”。

寿阳竹马戏从黄土高原“踩着高跷”走来,西藏夏尔巴玛尼戏越过青藏高原皑皑雪山第一次走出村子,古老的高腔剧种蓝关戏因参演而组建起了队伍……从全国戏曲剧种院团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到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入选人员优秀剧目邀请展演,再到举办“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百戏盛典匠心经营,年年有新意。

这是一次全体系的戏曲“引流”行动,构建起庞大的“流量池”;戏曲百花园里群芳争秀,更会迸发出一种文化的力量。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百戏盛典线下演出累计观看人数达1.5万人次,近7000万人次线上观演,5年累计近3亿人次;新浪微博阅读量达4亿人次,5年累计超16亿人次;抖音播放量3亿人次,5年累计超12亿人次。此外,文化和旅游部100多位戏曲专家分批次来昆山观看表演,发表数百篇文章,进一步推动其成为全国戏曲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和鲜明文化标识。

“剧种普查在我国已经开展很多次了,百戏盛典的特点在于把一个个普查数字转化为具体的舞台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戏曲现状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原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是百戏盛典的忠实“粉丝”,全程观看了每一场演出,他说,“百戏盛典”不仅增强了戏曲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也引导人们更加关注戏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让全国戏曲和戏曲人一同站在了聚光灯下。

老树春

昆曲率先蜕变形成遍地繁花之势

每年热热闹闹的百戏盛典背后,都是不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帷幕合上之后,许多人也不禁思考,给昆山留下了什么?

多年来,借助百戏盛典的“流量”,“昆曲”和“昆山”也随之成为网络热词,无形中形成一股推动昆曲成长的“倒逼力量”。

“不得不承认,起初以‘昆曲发源地’的身份组织一场全国戏曲的‘华山论剑’,我们虽有满腔热忱,但内心还是欠缺一些底气的。”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填补了昆曲故乡没有专业昆剧表演团体的空白。

迤逦清音昆山起,弦歌不辍发新声。以百戏盛典为媒,昆曲逐渐在昆山走出“深闺”,率先蜕变,并形成遍地繁花之势,以一个古老剧种的欣欣向荣,折射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破解之策。

昆山出台《昆山市培育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实施细则》《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等多个文件,成立昆山市“昆曲发展”委员会,组建“昆山市昆曲研究院”和“昆山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启动昆曲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三进”工程,形成多部门协同、多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昆曲保护工作机制。2022年,“昆曲普及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近几年来,昆山用于昆曲保护传承的资金达4亿元以上,昆曲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机遇。

得益于“百戏盛典”,昆山当代昆剧院已迎来306个剧种展演,为其提供了“送上门”的交流学习机会。在借鉴一些剧种雅俗共赏、“接地气”特点的基础上,昆山当代昆剧院着力寻找昆曲与时代的契合点,跳出昆曲围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窠臼,以青年演员担纲排演优化原创昆剧《描朱记》《顾炎武》《梧桐雨》《峥嵘》等一批新剧目,多场外出展演一票难求。

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昆山当代昆剧院负责人瞿琪霞表示,昆山当代昆剧院今年年初发布“我们有戏”昆曲品牌,围绕“来昆山,必看昆曲”的定位,通过演出、导赏、展览、沙龙、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丰富昆曲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并推出昆曲儿童剧等,面向全年龄段人群打造不落幕的昆曲舞台,全面迸发院团活力。

百戏盛典也在加速“人才归巢”。柯军、李鸿良、俞玖林、周雪峰、顾卫英等5位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从昆山走出,又从北京、南京会集到昆山,或成立工作室,或承担项目,或受聘新职务,日益成为这场昆曲复兴大潮中的扛旗者。

浇好“花园”,育好“苗圃”。昆山还加速推进“小昆班”建设发展,实现区镇全覆盖,累计培养昆曲小学员5000余名。这些由昆山当地学校培养的昆曲学员获得上百个国家级奖项,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入专业院校深造,昆曲在因缘际会间代代相传。

“今日的昆山,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古典与现代交织融合。”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成明说,昆山将坚定不移地传承、探索和发展“昆曲之路”,让古老的昆曲不断焕发出崭新的魅力。

二月花

“老戏开花”积蓄行业整体内生力

几乎与经济发展差异一致,当前戏曲创作在全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落差。

从最开始的各剧种集中展演,到推动国家各项剧种扶持、人才培养等政策制定实施,百戏盛典依托“集群效应”,在将自身打造成一个拥有巨大流量的文化IP后,再与各戏曲剧种和剧团分享自身创造的流量价值,最终激发戏曲行业整体的内生力,推动形成戏曲发展新生态。

“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平台,更多的人知道原来我们的戏曲这样美,千万不能丢。”晋剧代表性传承人谢涛说,在他认识的朋友中,有的本已脱下剧服去了企业上班,在百戏盛典的舞台上重拾自信后,又回到了剧团。而随着社会的大量聚焦,当地政府也进行了专项调研和扶持。

在参加“百戏盛典”活动之后,许多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本地剧种发展,加大了项目和经费扶持力度,强化院团人才引进,一些地方还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院团建造新的排练场所。

从昆山归来,河南信阳市光山花鼓戏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常有学者、非遗工作研究者慕名而来,对光山花鼓戏进行研究,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主动了解光山花鼓戏,自愿加入到花鼓戏传承的队伍中,缓解了光山花鼓戏传承人老龄化、人才断档的问题。湖北省襄阳市还专门投入100万元对剧场进行改扩建,增加20名事业编制,分别帮助定向委培和引进专业人才10名,并投入300万元作为创作经费。

今年百戏盛典期间,作为国内首个集齐348个剧种资料的戏曲主题博物馆,戏曲百戏博物馆隆重开馆,梳理出全国戏曲的“精神图谱”,成为全国戏曲之家和戏曲人的心灵家园。

百戏盛典还形成了一股从上而下的推动力量。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基地也在昆山揭牌,将依托昆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戏曲研究方面的资源,推动戏曲教学、创作、研究等多方面合作,助推中国戏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此外,“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旦行)中青年英才”“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旦行)领军人才”证书颁发,全面发挥戏曲人才示范引领作用。

闯出“昆山之路”的昆山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以“敢为人先”的标准,要求自己“奋勇争先”。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周伟表示,昆山将站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坚决扛起“百戏之师”昆曲发源地担当,为戏曲百花大展示、大交流、大繁荣提供广阔舞台,再现新时代“玉山雅集”盛景,共同迎来中国戏曲更加繁荣、璀璨的明天。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