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匠人耗时4个月复刻苏博馆藏堂名灯担

2022-12-28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我们常常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看到绚烂夺目的“打歌舞台”,唱跳歌手身着“打歌服”劲歌热舞,向歌迷推介新歌。而在100多年前,昆剧也有这样的“打歌舞台”,形似楼阁,繁复华丽,比之今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名字叫堂名灯担,现如今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和中国昆曲博物馆各有一座。前不久,苏州一群善制红木家具的能工巧匠耗时4个月,复刻了苏博西馆的堂名灯担。

一座极风雅的可拆卸式舞台

100多年前的一天,苏州的一个戏班接到了某大户人家的订单,点名要戏班里的名角上门唱三天三夜的戏。一时间,全戏班的人都忙活开了。有一组人专门负责将一堆红木和黄杨木材质的雕花板、若干玻璃彩灯以及众多细小的构件装箱,挑着担子送至雇主家,再于宽敞空旷的客厅或是天井组装起来,点亮玻璃彩灯,伶人入内,吹拉弹唱,好不精彩。

这样一座木制的舞台,就是堂名灯担,精雕细琢,纹饰繁复,木制飞檐气派华丽,四面花窗婉约秀美,玻璃彩灯点亮,伶人的身姿影影绰绰,乐音于此间传出,一派苏式风雅。倘若放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毫无疑问,这一定是戏曲“爱豆”们最耀眼的“打歌舞台”。然而,在漫长的时光中,这样的舞台渐渐与戏曲本身分离,黯淡成历史中的一则轶事。如今,人们仅可在博物馆中一窥真容。

“如果能有机会,让我们的昆剧和堂名灯担合二为一,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领略到这种‘双剑合璧’的苏式风雅,也是美事一桩。”今年上半年,苏州红木家具老字号“明仕阁”的第五代传承人史志晔接到吴中地产集团的一个订单,对方希望“明仕阁”能复刻一座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堂名灯担,并运送至长春做展示。这是一桩一举多得的好事。史志晔说:“堂名灯担可以说是苏工苏作与苏州戏曲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尽管复刻的工作相当困难,但倘若复刻成功,未来苏博也可以将复刻的堂名灯担外借至全国各地作展览展示,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到这种独特的苏式文化。”

5月,史志晔与苏博党总支书记、馆长谢晓婷对接此事,很快得到了苏博的支持——因着苏博馆藏的堂名灯担拆装容易破损,所以,让现代匠人复刻一件作外地展陈之用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谢晓婷表示,复刻的堂名灯担能够在更广泛的空间得到展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复刻的过程本身也是对传统苏作工艺的一次完整性传承。

一次精英集结的绝妙复刻

由史志晔的父亲、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史忠明领衔的堂名灯担复刻团队组建了起来,除史忠明、史志晔父子在内的8个核心成员之外,还有几十名木工师傅。

“这座堂名灯担的复杂程度非常高,我们8个人在苏博西馆待了好几天,把原件的尺寸、花板的纹样以及各零部件的制作细节拍照记录,再转换成设计图稿。”史志晔告诉记者,复刻的堂名灯担比原件稍大,长265厘米,宽300厘米,高283厘米,选用了黄杨木和缅甸花梨木两种木材,拆分开来,有上千个大小不一的木质构件,包括花纹繁复的镂空木板、狮头木柱、木制飞檐等。

这是史志晔从业以来经手的最复杂的作品。现代机械设备只能在木板上打样,没办法完成精细的雕刻,复刻团队只得各自分工,攻克难题。“因为是复刻,你必须理解原件制作者的雕刻意图,看明白细节处的雕刻顺序和刀工技巧。”史志晔说,“先贴纸样,雕出镂空,再一点点地雕刻梅花,接着是小花苞……一块木板的深度大约2厘米,要逐层、逐步雕刻,刀法不能过于锐利,要遵循原件那种古朴的钝感。”

从夏天到秋天,这支集结了“明仕阁”精英匠人的复刻团队不惧暑热,夜以继日地工作。细小到小木柱上的网纹,都是雕刻师傅用三角刀一点一点划出来的。而整座堂名灯担,包含了几百个这样的小木柱,平均每个雕刻师傅花半天才能雕完一个。

玻璃彩灯的制作也绝非易事。“每一盏灯都不一样,需要单开模具,但是开模具的话,要做1000件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最后我们还是不计成本地做了,不仅是玻璃的部分,还有灯上面的铜件同样如此。”史志晔说。

一个复原往昔之美的朴素心愿

堂名灯担的上千个构件制作完成后,复刻团队按照原件的卯榫结构,将它们拼装成一座富丽堂皇的“打歌舞台”。玻璃彩灯通电亮起的一刹那,如梦似幻,其间雕刻的花、草、鸟、兽被赋予了生命似的,仿佛在等待一曲水磨腔的召唤。

旧时,江南地区专事应酬唱曲之艺人被称为“堂名”。像这样的一座堂名灯担,好戏上演时,其间放置笙箫弦笛等乐器,8个“堂名”分坐两边,主唱者、副唱者和乐队按戏情需要再随时调整座位。

“复刻的堂名灯担拆卸下来,正好能装进一辆面包车,运输十分方便。”史志晔说,这件复刻版堂名灯担已成功在长春展出,受到了当地颇多江南文化爱好者的称赞。从这件作品中,外地的朋友得以具象地感受到苏州匠人的巧夺天工,“很多人也因此对苏州的红木家具制作技艺产生了兴趣,专门向我订了一批明式家具。”

史志晔期待,复刻的堂名灯担未来能有更多展览展示的机会。更深层次地,他也希望这件复刻品能恢复往日的功用,让演员重新置身其中,为满座观众带来最原汁原味的精彩演绎。“我去福建的时候,看到他们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往往都是在特制的戏台上表演,而且效果非常好,我们的堂名灯担这么美,如果戏曲演员们能在里面演出,一定能惊艳所有人。”史志晔说。本报记者 王敏悦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