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苏州孩子触摸非遗 一位位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

2023-05-23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本报记者 徐靖怡

  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苏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养出独特的城市精神气质。接触非遗,能让孩子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通过学习,更能将这一项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如何传承?如何创新?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在苏州,一个个非遗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探索、去追寻,而这些项目,也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鲜明特色。

  数十年如一日

  新老传承人秉匠心话传承

  “这些技艺既然能传下来,我们就要传承好。”又是一个周二的中午,和往常一样,姑苏区金钩针技艺非遗传承人胡月珍花了近1小时乘地铁来到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在这里,她和工作室成员手把手向社团学生传授金钩针编结技艺。“这是钩的蝴蝶结,这是铃兰……”胡月珍每堂课都要做一份“教案”,分析每个物件用到的编结针法,从无到有,已有一沓手工绘制“教案”。桌上,透明胶袋里装满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她如数家珍地从袋子里掏出学生钩织的小玩意,“你看,真的很有天赋。”

  上课时间还没到,先到的学生拿出材料包,继续钩上节课没完成的物件,老师在旁指导。这是他们的默契。“还记得多年前在相城,我刚带着这项技艺走进校园,问同学们有没有听过金钩针,下面一片默然。”胡月珍欣喜地感叹,而今非遗传承的大环境越来越好,在学校与手艺人的双向奔赴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金钩针编结,兴趣渐浓。

  同一时间,隔壁教室,苏州市剪(刻)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国荣正在点评社团学生的“回家作业”,他端详着桌上的十来串“葡萄”,选出了线条最为流畅的一幅。“很不容易,好几次都是她拔得头筹。”作为鼓励,他将自己剪的“葡萄”赠送给那名同学。从2010年“进校园”到现在,金国荣形容自己“停不下来”。他的剪纸社团课很抢手,在许多学校都是“秒杀”。

  在吴中开发区实验小学,00后缂丝技艺传承人范辰霄每周为学生送去基础启蒙课。范辰霄的父亲是苏州市缂丝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玉明。“改革开放初期,缂丝工艺品作为外贸产品出口,非常兴盛,我们镇上当时号称有一万绣娘,后来行业慢慢不景气,现在干这行的师傅全国加起来可能也就几百人。”范辰霄说,“我从小就有一个感受,这个东西我们不做,以后就真的没人做了。”毕业后,他便成立工作室,走进小学、中学、大学,开展公益课堂,同时也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创新缂丝作品的呈现形式,让古老的缂丝工艺焕发新生。

  扎根校园文化

  为非遗保护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一直以来,苏州各地各校大力开展各类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非遗发扬光大,其中,“姑苏非遗进校园探索传承新范式”项目还曾入选2018年全国优秀实践案例。

  姑苏区非遗保护联合会秘书长信虹红介绍,2021年起,姑苏区以“百年名校+千年非遗”的运作模式,启动非遗赋能百年老校传承发展工程,在多所百年老校开展苏州古琴、灯彩、竹刻、泥塑等非遗传统文化元素传习项目。截至目前,已有50余个非遗项目深入校园。“我们通过实地探访,挖掘校史,为每所学校匹配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的可操作的非遗项目。”例如,苏州市崇道小学校引进古琴项目,吴门琴派第四代传人吴明涛在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带着学生们徜徉于悠扬琴声,于弹指间感受抱朴守真的古琴文化与崇道文化相生相长;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校将桃花坞木刻年画与游戏结合,使之以“玩中学”的形式了解、熟悉木刻,同时编撰校本教材,通过桃花坞木刻文化中人物、故事、习俗等资源的学习,润泽学生心灵……一校一品,乃至一校多品,非遗文化正成为苏式校园的发展新亮点。

  许多学校还打造专用场室,为学生创设学习非遗文化的舒适环境。“我们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学习非遗的空间,还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教导处副教导邹颖新介绍,学校开设了篆刻、盘扣、紫砂、咏春拳等10余个非遗社团,并特别设立江南传习中心,室内长廊两侧更是摆满了学生优秀作品。上月,苏州市立达中学校的“姚绣空间”正式启幕,为学生建起非遗苏绣的传承、学习、交流、共享平台,学生们坐进明亮开阔的教室,在苏绣大师姚建萍的指点下,拿起银针感受丝线翻飞,种下热爱苏绣的种子。

  童心接棒向前

  “小小传承人”有巧手更有巧思

  随着一个个项目扎根苏州校园,很多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深深吸引,立志成为非遗的传承者、传播者。就读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的徐施羽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学校苏灯传习所的“小小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灯彩(苏州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和女儿汪丽秋每周一中午到校传授技艺,徐施羽便作为“小助教”,帮着一起辅导学弟学妹。“扎、糊、剪、绘”,四个制作步骤操作起来游刃有余。回想起3年前初识苏灯,徐施羽的印象是“完全被震撼住了”。日复一日打磨技艺,逐渐得心应手,她还开始创新使用环保材料制作苏灯。去年,该传习所获评全国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在学习苏灯的过程中,她全身心投入,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力、专注力。”徐施羽的母亲张女士说,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最近,平江实验学校的长元学斋举办第二期传承作品展《方寸间的刻拓》,小作者是学校六年级学生李圣恺。“我爷爷是苏州市竹刻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的篆刻、竹刻启蒙教育都源于他。”临近毕业,他还为全班同学刻制了一份毕业礼——《同窗姓名篆刻集》。“篆刻与拓印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李圣恺说,将来,他会跟着爷爷的步伐好好学习、认真钻研,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无独有偶,记者翻阅资料发现,该校第一期传承作品展的小作者姚尧恰是金国荣的外孙,他利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银杏叶作为剪纸媒介进行创作。指尖跃动,片片黄叶化作纷飞蝴蝶,甚是灵动。校园非遗文化氛围何以越来越好,慢慢成为“小小传承人”成长的沃土?在信虹红看来,这正是因为一位位非遗传承人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走进校园,领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触摸非遗、爱上非遗,涓涓细流汇聚成海,“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力量”。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