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登上太湖生态岛,秋水长空,层林尽染。湖光山色之间,引水上山工程新敷设的近百公里水渠管线正在加紧施工,这些管线将为187座蓄水池注入太湖水,在明年旱季到来的时候呵护西山岛——这座岛,竟然还会缺水干旱?
“水在湖里流,人在山上愁”。这样的窘境,真实发生在今年夏天的吴中区金庭镇太湖生态岛上。彼时的酷暑让人印象深刻,也让金庭镇的干部和群众“吃足了苦头”——生态岛上、缥缈峰下,勤劳的金庭人顶着烈日,用各种办法运水上山浇灌果树茶树,饱尝到“靠天吃饭”的不易,同时愈加凸显了在岛上完善引水上山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金庭是全国闻名的“花果山”,全岛茶叶种植面积达1.9万亩、果树种植面积达3.9万亩。为了守护果香、茶香,今年8月,吴中区痛定思痛决定在金庭的丘陵山地间开工新敷设近百公里水渠管线,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为大大小小、现有和新建的蓄水池注满太湖水,并打造一系列既实用又美观的综合性功能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打造全岛生态“水屏障”。
爆发点
严峻旱情渴望“救命水”
时间回到今年8月。
持续的高温晴热天气,和较同期大幅减少的降雨,让太湖生态岛接受了长时间的“炙烤”,出现了六十余年未遇的旱情。种植在海拔20米以上山坞的茶树、果树在灼热的阳光下“渴”了、“蔫”了,那些本应绿意盎然的山头,出现了令人焦心的枯黄色。
一组数据直观说明了旱情的严重。6月23日入梅至8月15日,金庭镇降雨仅有88.2毫米,是常年的三分之一;8月10日起,苏州连续多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多日最高温度突破40摄氏度;太湖水位也比同期降低了1米多,达到了20年以来的同期最低。
茶果树的受旱,并不是因为缺水,而是难于运水输水。
虽地处万顷太湖之中,可全岛受丘陵地形所制,部分山坞没有直通水源,需要从太湖、内河用水泵、水管一级一级接力翻水。长时间的高温,不仅让太湖的水位逐渐降低,更导致部分内河水位下降,让基层村干部和村民的翻水工作“难上加难”。
包山禅寺位于太湖生态岛中心,今年夏天,寺庙门口的景观水池就被用作灌溉的蓄水池,来支援的运水车一趟趟地跑,每车每天来回8趟,可运送湖水60吨;同时,从近3公里外的河边开始,水管连水泵、水泵接水管,光是把水引到寺庙门口,就已需要连翻3次。庙门口的水池逐渐蓄满后,还有数根手腕粗的水管从这里出发,继续向山间的小蓄水池层层翻水。
8月16日,在石公村樟坞,记者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山坳,见证了一场为抢救树木、呵护生态而打的抗旱“硬仗”:“老中青”村民全家出动、扛着沉重的输水管在闷热的密林间穿梭、深夜还有人戴着头灯给果树浇水……
为了将旱情影响降到最低,金庭镇在各地、各部门支援下打出一套“组合拳”:240余名党员、机关工作人员下沉抗旱一线,紧急采购水泵340台(套)和水管34万米,110只储量3吨的大水桶分发至各村,80台(套)从市、区两级借调的水泵,26辆运水车和6辆消防车,累计投入费用超过1000万元……
虽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但这样诸如人工铺设引水管道的“土办法”,却着实为一大批挣扎在山间的茶树、果树送来了“救命水”。针对部分水利设施无法覆盖的“盲区”,村民只能靠小型机泵来引水,因此仍有部分树木因高温缺水而枯死,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聚焦点
民生工程打造全新“输血管”
这两天,记者再次来到石公村樟坞,这里橙黄橘绿,茶树葱葱、果木挺拔,除了不时有进山修剪、灌溉的村民,还有不少施工人员正忙着开挖水渠和蓄水池,为这片山林增添出更多生气。
从山坞口往山林深处走,一条长度超过1公里的水渠已经初步建成,蜿蜒曲折、爬坡过坎,穿林翻山,仿佛在起伏的丘陵间雕刻出道道“输血管”,串联起了山坞内大大小小十余个新老蓄水池,把汩汩流动的太湖水像血液一样输向山坞最深处。
这是已经开工的樟坞至南湾引水上山工程。记者了解到,目前金庭已为全镇各点位的引水上山工程倒排时序,力争在2023年1月19日前招标完成,春节后迅速开工,全部工期为142天,2023年6月30日前项目实现完工通水。
同时,金庭镇还依托苏州市水利设计院的专业力量,开展引水上山工程现场踏勘,并入村对接方案,经过多次方案优化,确定了泵房、管线、水池的设计图,并与景观设计相关单位对接进行设计优化,调整了水池风貌、管线利用泄洪沟等设计方案,尽最大可能实现与自然风貌相融合。
平衡点
生态和致富“两手硬”
据不完全统计,在金庭镇,涉及管控的各类法律法规多达93项,这也意味着在林地中建设水池、水库等设施时,需要通过更多、更严格的考验。但今夏罕见的天灾,给全镇农业灌溉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金庭人痛定思痛,因地制宜建设一套完善、科学的抗旱排涝体系迫在眉睫。
水利是生态农业的命脉。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8月起,吴中区、金庭镇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着手规划设计,在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启动了太湖生态岛“三合一”小流域治理项目——引水上山工程。
金庭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总投资约1.69亿元,涉及全镇12个行政村,灌溉面积覆盖倾角25度以下的坡地总计约4万亩,设计目标将达到6小时引水3.6万立方米,每天引水量突破14万立方米。为此,工程将新建引水泵站45座、敷设管线89千米、修建蓄水池187座,其中新建49座、扩建62座,利用76座,新建和扩建的111座蓄水池总面积将达12.15亩。
为了形成工作合力,市、区两级专题召开推进会16次,积极协调项目方案优化、审批手续办理、工程建设及资金筹集等问题,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方案,吴中区水务、资规、环保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金庭镇和各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村民对于工程反馈很好、呼声很高,政府和群众的“同向而行”跑出了项目推进的“加速度”。
“人是铁饭是钢,茶树喝饱水,开春丰收旺。”缥缈峰水月坞的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某茶叶基地负责人把引水上山工程比喻成“为碧螺春的稳产又上了一道保险”。
樟坞村民朱阿姨说:“今年大热天浇树真的蛮吃力,太阳一落山就要摸黑忙活,一直忙到大半夜才能回家,现在果树边就有沟渠水池,以后再遇到高温少雨的天气也安心多了。”
湖水润了果树,工程安了民心。接下来,引水上山工程还将导入智慧化管理建设方案,开启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控制的智慧化管理系统,同时连通金庭镇集成管理指挥中心和消防营地的双重管理模式。建成后,平均每个山坞10个左右的蓄水池,不仅能给山林地区枇杷、杨梅、柑桔等果树和茶树“解渴”,还能进一步提升森林消防用水保障能力和雨季山区泄洪能力,为太湖生态岛再添一道生态“水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太湖生态岛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最佳地点。84.22平方公里太湖风景名胜区、148平方公里太湖水域、6000公顷国家森林公园以及7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之外,还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诸多重量级和“国字头”招牌——金庭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民生的同时,更肩负着守护太湖生态红线的重任。
着力点
“生态产品”就是生产力
去年5月,自然资源部作出批复,原则同意太湖生态岛(金庭镇)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构建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技术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生态产品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探索生态产品监测技术体系”“构建以生态指标交易为核心的市场化交易机制”等。金庭镇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其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主要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俗来说,就是“绿水青山”转化成为“金山银山”。
《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也已于去年8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中的“太湖生态岛”,建设范围涵盖吴中区金庭镇区域范围内的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通过地方立法保障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实现绿色发展,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苏州绿色发展的全新实践,也是太湖保护面临的重大机遇。条例提出,市、区两级政府应当结合太湖生态岛的功能定位、自然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智慧经济,探索有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惠民富民的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这意味着,以后西山岛的“绿水青山”,将可量化、可标价、可质检、可交易,从而直接变现为“金山银山”。金庭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的更多可能,正逐渐明晰。
从这个角度看,“引水上山”工程及其带来的一系列正向效应,正是地方立法中关于生态保护的最新实践。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